保障“天网”
9月3日,中午12点。完成受阅任务的空警-500返回某军用机场。每位机组成员都收到了一束鲜花,机场拉出一条横幅:热烈欢迎预警先锋凯旋。机长宋现平满脸笑意,被等待多时的媒体团团围住。但最高兴的要数领航员弓延方,这天正是他53岁的生日。
然而,在摄像机和聚光灯背后,保障人员慢慢的开始对刚刚落地的预警机进行仔细的检测。为了支撑天上的战斗,有数百个不为人知的工作岗位,组成了一张支撑天网的地网,从手持电子终端的后勤人员,到经验比较丰富、手段灵活的机械师,再到通晓全科的航医,甚至铁路、民企也加入到保障天网的行列中来。
一定要作个比喻的话,一个空军场站就像一块电脑主板,乍看上去,整齐、普通、清静。可一旦启动了开机模式,这块“主板”上的各个系统便自动运行起来,而且有序衔接,紧密配合,共同目的是保证头顶上那张“天网”不可能会出现漏洞。
“我们永远是按照作战模式出动的。”华北某空军场站站长王悦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架飞机,落地、检查、维护、加油,然后马上再次起飞。”
在国际空战史上,飞机出动率是代表着作战效率的重要指标。王悦建喜欢拿1982年以色列贝卡谷地空战作榜样:以色列空军以84:0取得大胜,无一被击落。“这一方面说明以色列空军的训练水平,另一方面就是保障能力强,使得战机出动效率高,如果战机在地面停滞时间过长,装备100架飞机也可能根本打不过人家20架飞机。”而另一个例子是,海湾战争中,美军连续作战期间42天的中,平均每分钟出动战机高达1.8l架次。若没有极度高效的后勤保障,这个惊人的数字是很难达到的。
一架歼-10在起飞前的准备工作并不简单,需要加油车、航空充氧车、飞机空调车、电源车、弹药补给车、挂弹车。而所有的环节有序不紊地配合,是战机高出动率的前提。当机务完成工作后,会伸出大拇指,这个平时表示赞许的举动,在他们这里代表着“确认一切安全”,也代表着责任和承诺。每当飞行员看到这一个手势,他就明白自己的飞机一切就绪,可以起飞了。所以,机务也有另一个名字,“放飞战鹰的人”。
仔细分类的话,为完成这种保障,一个场站需要26个大专业、275个小专业的岗位,气象、油料、航材、弹药、警卫、驱鸟……没有一个可以省略,也没哪两个可以替代。“这是空军和其他军种相比最大的不同。咱们是一个集合体,各专业要紧密配合,达到一定的默契度,才有机会提高出动率。”王悦建说。
而这种高出动率,还不仅是针对歼击机一种机型。预警机的保障比其他飞机要求更高。电子和雷达设备是预警机的主要设备,这就要求机务要有更强的精确保障能力。从飞机的用途上说,预警机的出勤率是最高的,所以保障系统就要有较高的故障预警能力。同时,预警机需要持续与地面指挥所进行信息交换,预警机的维护和维修与其他战机也就不同,要有一定的机动抢修性,具有高强度的持续维修能力。
随着空警-500列装部队,预警机的后勤保障平台更完善,后勤保障平台更灵活。为保持战斗力,创新的灵活支援和自主式后勤也成为机务保障的新趋势。所谓自主式后勤,有别于传统的保障模式。一般出现故障,进行仔细的检测后立刻调度保障资源,最终得到维修。而升级为自主式后勤之后,它具先导性,对飞机的部件寿命进行预测,生成维修建议,能够识别保障的需求等一系列信息。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战机的后勤保障变得更好、更快以及更经济。
当然,这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是建立在制度之上的。每个机务都有两本小册子,《航空机务工作条例》和《航空维修一线管理细则》。按照保障流程,掌握飞机技术状态、维修过程监管、风险管理、质量考评、对每项工作、每个岗位制订了科学精细的品质衡量准则。这也告别了所谓“拧拧螺丝,摸摸油气管”的粗放式维护,而迈入“飞参判读,油液分析”的精细化管理。
然而,倒退到10年前,空军场站的情景还完全不是这样。王悦建回忆说,那时场站的组织管理观念也比较落后,轰炸机出入停机坪还要靠车辆进行牵引。“现代空战战机瞬息万变,一秒间结果大相径庭。”他说,这种原始的方法逐渐被淘汰,如今飞机早已实现自行滑进滑出。
完成这种转变,首先是将原先环节多、效率低的“树状”指挥体系,转变为以“信息主导、网络中心、体系作战”为理念的“扁平化”指挥体系。
另一方面则是将空情预警、火力单元、后勤保障等部队组网,实现战场信息的融合共享。空军某场站通信所所长王之耀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目前各作战单元之间早已实现信息共享。
上一篇:护航低空经济“高飞” 低空智联网迎多方布局
下一篇:丹东桥梁美化刷漆哪家质量好「施工方法有哪些」2024排名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