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失落
产品介绍
大理暑期旅游热刚刚褪去,很多游客对大理的风光人文大加赞美,也有不少人对大理的交通、城市建设和旅游服务诟病不已。
我不喜欢假期那种拥堵的状态,因为出门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花更多时间;但凭心而论,我也不愿意这座魅力城市被冷落,因为这里的山水人文是我割舍不掉的情结。正是这种纠结让我很郁闷,于是就想吐槽一下内心的不快。
我从高中到大学在这生活了六年,阔别二十多年后又回到这里生活,内心总的感受是失落的。
二十年前的大理,不论经济、交通、文化、教育、旅游等等,在全省的地州城市那是首屈一指的。
而现在的大理,一条生态廊道火遍全国,全省地州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大理大学撑起了门面,全省地州最高的房价叫响了品牌,除此之外,乏善可陈。论经济甚至比不上楚雄,论城市交通比不上保山,论教育比不上曲靖、临沧,论旅游服务比不上丽江、版纳,只剩下“文献名邦”一块金字招牌勉强做了遮羞布。
说到这,真的难免要为古人伤心了。这让唐宋时期就在这称王建国的南诏大理先人情何以堪。南诏大理国共存在了近500年,在相对繁荣的唐宋时期是极为少有的地方政权,这也是元世祖忽必烈平灭大理国后,收缴兵器、焚毁地方典籍,并将云南政治中心迁往昆明地区的重要原因,可见元朝对这一地方政权极为忌惮。
我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为何被称为南蛮的南诏大理国能在中国历史上兴盛这么长时间,而且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
除了偏安一隅,远离中央政权的地理外因外,这里还有良好的自然地理和气候外因,早在三国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就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到唐宋时期,洱海地区的农耕文明已十分发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南诏大理国时期都实行了开放包容的政策。南诏国任用的清平官(相当于宰相)郑回是唐朝降将,南诏国基本上承袭了唐制,被列为非遗的洞经古乐就来源于唐朝时期的宫廷音乐。天宝之战后,为了向唐朝示好,不仅立起了南诏德化碑,收殓安葬了大唐将士遗骸,南诏先民还尊奉败军之将李密为本祖。早在唐朝时期,大理地区的佛教和道教文化就已十分盛行,现存的崇圣寺、鸡足山佛教圣地、巍宝山道教圣地就是证明。到了大理国时期,更是奉佛教为国教,甚至会出现了大理国皇帝相继出家礼佛的传统。
开放包容的政策带来的是本地人开放包容的心态。大理虽然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但本地人很少带有对外地人的歧视和偏见,这也是很多外地人愿意移居大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开放包容的多元民族文化,滇西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为何没有带来大理的全面繁荣和发展,这是我们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云南人“家乡宝”的固有思维模式,这一点在大理人身上更为明显。这种思维模式造成的后果就是目光短浅,自我封闭,守成有余,创新不足。“身居桃花源,不知有魏晋”,这句话就是对大理人思想状态的真实写照,不论官员、民众,概莫能外。
拿旅游业来说,这几年贵州村超、淄博烧烤、哈尔滨“小土豆”的网络爆红,说明了一个道理:信息网络时代,资源已不再是根本性的决定因素,创意和服务才更具有价值。这些网红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就是要想尽办法为游客降低门槛、创造便利,说白了就是不拿你当外人,让你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说出来,怎么这本来就是我们大理人的待客之道啊!
反观大理,这几年天价房费、天价停车费、隐性购物等等宰客现象不绝于耳。别说是外地人,就连我这个本地人出门也觉得是身在异地,遍布大街小巷的收费停车位可不分你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试问,是谁赋予了他们收费的权利,他们究竟是在创造便利还是设置门槛。民众反映多年的取消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等观光景区门票,为何迟迟得不到回应。政府与民众争利,带来的是民众短视的逐利行为,带来的是道道门坎,带来的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
有人说,苍山千古秀,洱海万古琴,风花雪月,自在大理,不怕你不来。二十年前一部《天龙八部》的武侠剧带火了一座城;二十年后,一部《有风的地方》偶像剧,爆红的全中国。大理自带流量,有的是人为之免费宣传,我们有躺赢的资本。
只能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南诏国的兴盛,不是拥兵自重,雄霸一方,而是得益于与唐世代修好,承袭唐制,广布中原文化,于是才有了六诏一统,德诏天下,才有了经略云南的底气和资本;大理国的长期安定繁荣,也并非全靠段氏王朝的文治武功,而是“宋挥玉釜”的气度和仁泽,大理国三百余年免受战乱之苦,于是才有了交通西南,货通南亚的枢纽便利。
二十多年前,作为地州城市大理首个开通“铁公机”(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那时的大理人志得意满地炫耀了好几年。现在,以城市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已经逐步完善,在2022年底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这确实是值得称道的。但比起邻省贵州早在2016年就已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我们就会觉得这也算不上是一项重大成就。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年前发展还不如云南的贵州,在十年前就已实现的反超,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感到汗颜。
铁路建设方面,虽已开通大理至丽江、临沧、保山方向的动车,但出省通道大丽攀高铁最早要到2025年开工,直达口岸的大瑞铁路预计要到2028年才能通车,值得期待,可委实让人等得着急。正在建设的大理高铁枢纽站也称大理北站,是最让人有迷惑的,所有查到的信息都表示它是联通大理至丽江、保山、临沧的客运站;也有信息表明它是作为一座高铁枢纽站来建设。从建设选址和周边设施的配套情况来讲,如果新建的大理高铁站要做为今后滇西高铁枢纽中心的话,现有规划设计及建设规模难堪重任。建设规划目标定位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今后扩容改造预留空间的不足,必将带来建成使用的不适用性,一句话就是建成就意味着落后。
现在正在扩容改造的大理站,就遇到了上述问题。由于位于市中心,扩容改造空间有限,且规划设计中竟然未设计地下停车场,游客只有出站才能实现换乘,依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理站人流高峰期的拥堵现状。虽然功能上能一时满足客流量的需求,却不能完全保证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备性,能不能满足旅客出行的便利性需求还是个问号,这只能交给时间去检验。
铁路动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民生和群众的幸福指数,事关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治理水平,更关系到一个地区甚至周边地区的长远发展,不可不慎啊!
再说大理机场。作为全省吞吐量第三的支线机场,虽然建成较早,也经过数次扩容改造,但还是与时代和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了。就拿我做为一个本地人的出行体验来讲,大理机场航班少票价高,有时为了省几百块钱,不得不辗转丽江或者昆明中转,很不方便。都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为旅游城市的丽江为何建成了国际机场,大理却仍为支线机场。虽说丽江机场有着后发优势,但大理不论是文化渊源、还是旅游资源都比丽的江强得多,根本性的问题还是观念和发展理念的问题。
大理做为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干线机场势在必行。试想,以大理天生的区位优势,建设一个理念先进、设施完备、配套齐全、出行方便的干线机场,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商人,再加上配套的空港物流业、酒店、餐饮等服务业,将会带动整个大理甚至整个滇西的经济发展。据说大理也曾规划新建机场,可不知为何放弃而在原址上扩建,十分让人难以理解。
大理的城建规划是娄娄遭人诟病的痛点。高峰期拥堵、城市内涝、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不仅本地人怨声载道,外地人也颇为不满。虽然有环保红线、地域狭窄、旧城改造难度大等因素限制,但这也不是根本性的原因。根本性的原因是城市建设发展理念的陈旧和城市治理水平的低下。
首先,是城市功能区域规划不合理。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商业中心过多地集中在下关片区,加之老城区街道狭窄,改造扩容难度大,造成拥堵是必然的。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下关城区中心的建设改造,改造后的街道虽然旧貌换了新颜,道路却没得到明显拓宽。更让人无解的是,居然在地面商业中心未饱和的情况下,又在主街道下建设大型地下商业中心,真不知这建设改造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其次,是经济开发区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大理经济开发区,是云南较早批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1992年批建到现在,三十多年时间过去了,规模是上去了,但最多的还是商业地产;质量却捉襟见肘,除了汽车城、建材、家装市场,入驻的高新技术和产业园区屈指可数。让人难心置信的是,一个开放区居然没有一个像样的综合集贸市场,没有一个像样的商业中心,高质量的医疗和教育资源更是缺乏。
第三,新区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的思路。海东新区,除了学区房还有些诱惑力外,大量的房产空置,随处可见的烂尾楼房,人气冷落的街道,基本上宣布了新区建设的阶段性失败。据说,大理在海东新区因环保红线被限制开发后,计划在巍山筹建关巍新区。在一个已开发新区尚未完成功能性建设的同时,另选一地进行新区建设,这是典型的游击思维,对城市的长远建设规划来说极为不可取。再说,巍山是南诏古都,红河之源,难道就不涉及到环保问题吗?
城市建设规划必须立足长远,科学认证,统筹规划,稳步实施。大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严苛限制,决定了大理的城市建设决不能采取盲目扩张、大拆大建的方式进行;更不能采用动辙推倒重来、不断试错的方式进行,任何方案的提出和实施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都要对后代子孙负责。像那种不顾群众呼声、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在洱海公园填湖建高档别墅的历史闹剧决不能再重演。
因此,大理的城市建设只能走精品化建设的思路。引进信息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科学规划提升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分区域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努力提升政府的现代化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顺畅、便民宜居的新大理。
旅游和地产一直以来都是大理的支柱产业。地产业根据国家房住不炒的楼市调控政策,红利时代已经基本结束,靠卖地卖房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已经从单纯依靠资源优势爆发式创造经济价值的时代,转变为靠旅游服务和旅游环境持续性创造经济利益的时代。而这两方面,大理都做得不够,也直接导致了整体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
要改变这一困境,就得更新思维理念,让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对于地产业来说,就是要盘活现有资源,降低房产空置率,完善物业和城市综合服务水平,提高房产的宜居性。对于旅游业来说,就是要全面推行无障碍旅游和智慧旅游的观念,将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与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出行体验,从强制消费和隐形消费的短期获利模式,转变为降低门槛、引导消费、透明消费的长期盈利模式。
什么是优势文化?我想就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以革命斗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为主色,全新打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伴随着中国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中国文化注定会成为世界最具有优势的文化,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应有的文化自信。
一个外地来的朋友在离开大理时说,大理是一座有文化却没有灵魂的城市,初听很不以为然,可细想却又觉得说得有道理。
南诏大理国近500年的兴盛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沉淀,这是滋养人心、孕育希望的沃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资本。但不可否认的是,大理地区在历史上的兴盛是一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不断交流碰撞、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相互滋养发展的历史,它根本性的特点就是兼容并蓄,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无二质,因此,妄自匪薄、厚此薄彼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遗憾的是,能认识到上述观点的人少之又少。
在丽江以“艳遇之都”闻名后,大理也想打造什么“恋爱之城”的名城印象,于是就出现了前些年大理古城疯狂的圣诞节乱象。
被称盛唐气韵的洞经古乐,唐宋时期曾广泛流传于大理地区,被作为学生的丽江拿去作了引以为傲的“纳西古乐”,还申请了非遗,真让人觉得可惜!
前几年我们大理人对外宣传,逢人就称大理被誉为“东方日内瓦”,我非常反感这种提法,大理就是大理,无可取代,不用像谁,这才是她的得天独厚。以致后来出现了什么欧洲小镇、圣托里尼、某某国际等等怪异的名字。在我们大力倡导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这些名字就显得十分的滑稽。虽然大部分地名在2022年都进行了更改,但其中有的名字还是现在的网红打卡点。
十九峰:云弄峰、沧浪峰、五台峰、莲花峰、白云峰、鹤云峰、三阳峰、兰峰、雪人峰、应乐峰、小岑峰、中和峰、龙泉峰、玉局峰、马龙峰、圣应峰、佛顶峰、马耳峰、斜阳峰。
十八溪:霞移溪、万花溪、阳溪、茫涌溪、锦溪、灵泉溪、白石溪、双鸳溪、隐仙溪、梅溪、桃溪、中溪、绿玉溪、龙溪、清碧溪、莫残溪、葶蓂溪、阳南溪。
听听这些名字,不仅好听,且意蕴无穷,比如说应乐、中和、玉局、斜阳、霞移、隐仙、莫残、葶蓂等等,真不是一般人能取出来的。
再说让大理人引以为傲的“风花雪月”四景,除了建了一个象征“风”的欧式风车广场外,其余几个都难觅踪迹。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一个载体,特别是在这么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与其用一种概念性的东西去宣传,不如用实体象征性的东西来代表,应该更会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应该在适当的位置建四个以风花雪月为主题的公园,让风花雪月的意蕴有一个实体的承载空间,不仅突出大理的特色,更能显示我们的自信。
曾经让人津津乐道的开发区“高原明珠”和“雄风塔”,这两个曾经的地标性建筑确实为大理赢得了很多年的风光,但你要了解大理的历史和文化,你就会觉得这是两个哗众取宠的四不像。单从它们的外形就影射了白族先民阿央白的生殖崇拜,作为文化来讲我认为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你知道为了建高原明珠的那个大圆球,当时的政府竟将原址上的烈士纪念碑搬迁到了团山公园后山一个十分僻静的地方,这是一个十分无理和近似愚蠢的做法。曾经为了这片土地的和平安宁而流血牺牲的烈士们,竟然要为一个仅作为50周年州庆献礼的景观工程让道。试问我们的初心何在,这让今后那些为国奋斗甚至流血牺牲的勇士们情何以堪,因为所有的奋斗和牺牲终将被和平安宁的繁华所掩盖,这是多么的不幸!不,这不是先烈们的不幸,这简直是我们当代大理人的耻辱!
2021年5月10日10时20分,在执行扑救苍山森林大火的308号机组,在洱海吊桶取水作业时,直升机突发特情,4名机组人员壮烈牺牲。我当时带着孩子去参加了追悼会,万余群众自发为他们送行,他们是守护大理的英雄,我们应当记住他们,他们是机长刘洪、副驾驶李凯涛、空中机械师刘超和孙中杰。可让人遗憾的是,除此之外,我们的政府却什么也没做。我没有看到过城市的宣传栏里有英雄们的事迹,更没有在飞机失事的地点建立纪念性的标志,为守护秀美山川的英雄们将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被人们所遗忘 。
我在很多云南的城市都见过取名叫解放广场、红太阳广场、英雄广场等纪念地,这些广场或是塑有毛主席的雕像,或是塑有先烈们的浮雕墙,或是耸立着高大的纪念碑,丽江、香格里拉、腾冲等地都有类似的纪念地,唯独大理却找不出这样一个地方。这不是疏忽,这是忘本。我们的先民能将十万大唐将士的遗骸收葬为“万人冢”,甚至将败军之将的李密奉为本祖,现在的我们却没能在城市中设立一个纪念英雄、缅怀先烈的地方,难道真是我们的城市太小,容不下他们吗?康庄大道般的明珠广场有吗,有,搬了;气势恢宏全民健身中心 ,有这样一个位置吗,没有;全国闻名,投资巨大,绵延几十公里的生态廊道,有一个位置是可以让我们驻足、追思的地方吗?答案是没有。
一个民族对待英雄的态度代表了他对待历史的态度,代表了他对待人民的态度。在一个全民忙于搞钱的年代,是不是应该还有一种东西值得我们驻足、景仰和沉思,这种东西应该叫崇高。当我站在周保中纪念馆的雕塑下,我感到了一丝欣慰,不是没有崇高的东西,而是你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说实话,这个地方外地人知道的并不多)。
人们都知道大理有一座网红桥叫兴盛大桥,是西洱河跨度最长的桥,也是婚纱旅拍的绝佳取景地。站立桥头,东可观洱海碧波万倾,西可看城市河畔美景,到了夜晚,华灯绚丽,美景令人陶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座桥也被本地人称为“奈何桥”,因为经常会有人选择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一当路过桥头看到警灯忽闪,我的心头都会紧一下,不出意外又有人了跳河了。虽然政府在桥上设了护栏,安装了监控和报警喇叭,可这样的悲剧还是时有发生。
每当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悲剧发生,我都会想,与其在悲剧发生后去动用公共资源抢救、善后,为何不在事前进行预防和救助。应该在附近设立一个救护工作站,尽早发现轻生者,并对其进行事前的安抚救助,这不仅能体现人道的关爱,更能体现政府对群众生命的尊重,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温度。遗憾的是,我至今没能看到。
所以,我的朋友说的是对的,大理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她有的只是一个足以骄傲的华丽外表,充其量就只有一个“文献名邦”的空壳而已。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不能代表一座城市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因为历史和文化都需要去重温和传承。
一个政府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其实也就代表了对群众的态度,不把群众的关切、民生的关注放在首要位置,一味的盲目扩张、大拆大建,以规模冲效益,以资源换发展的思路,终究是一条死路。
一个地方要发展,经济是基础,文化才是根本,一届政府要有作为,眼界是前提,民心才是方向。
大理,这座南方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滇西抗战和反攻缅甸的战略要地。不论古今,她的兴起和发展,都与国家稳固西南的方略紧密关联,都与交通南亚、东南亚、走向世界的大国战略紧密关联,脱离了这一历史定位和作用,大理就只能躺在历史的故纸堆里骄纵自淫。
全球化的视野,开放包容的心态,担当创新的精神,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是大理走出困境的应有注解。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整体战略的指引下,大理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曾在大理旅居接近两年,对大理有点点了解,去年年底才回广东。作为一个大理本地人写的这篇文章,我认为很有见地,中肯务实,希望美丽的大理越来越好!
路过,旅游景点及洱海周边的卫生设施少得可怜,游客体验感极差,风景秀丽,但配套设施严重滞后...
这是我见过的对大理评价最客观,最全面,最中肯的一篇文章。感谢作者[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