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防护用刺丝滚笼的制作方法
产品介绍
技术控制:即采用技术措施对固有危险源来控制,主要技术有消除、控制、防护、隔离、监控、保留和转移等。
人行为控制:即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人为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操作失误,指挥错误,不正确的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厌烦,懒散,疲劳,紧张,疾病或生理缺陷,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装置等。人行为的控制首先是加强教育培训,做到人的安全化;其次应做到操作安全化。
现如今对危险源的防范得到愈来愈普遍的重视,在对危险源进行防范时,要使用到刺丝滚笼,但传统的安全防护用刺丝滚笼,稳定性差,刺丝滚笼容易脱落,不利于长期的安全使用,因此就需要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防护用刺丝滚笼,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防护用刺丝滚笼,包括刺丝滚笼本体和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为向下弯曲的弧形设置,所述弧形板的左右两侧均一体成型有矩形块,所述矩形块的上方均设有矩形板,所述矩形块的顶部中部均开设有第一弧形孔,所述矩形板的底部中部均开设有第二弧形孔,所述刺丝滚笼本体的底部穿过第一弧形孔和第二弧形孔,所述矩形块和所述矩形板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弧形板的下端面的中部焊接有圆杆,所述圆杆的底部插入土层里。
优选的,所述圆形桩的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矩形杆,所述矩形杆位于所述环形板的上方。
1.本方案,由于刺丝滚笼本体卡在第一弧形孔和第二弧形孔之间,大幅度的提升了刺丝滚笼本体的稳定性,有效的防止刺丝滚笼本体的脱落,刺丝滚笼本体的刺针不会对安装造成阻碍,安装方便;
2.根据实际的需求设置相邻的圆杆之间的间距,然后将刺丝滚笼本体的底部放在弧形板的顶部的第一弧形孔的内部,然后将矩形板卡在弧形板的上方,然后通过螺栓将矩形块和矩形板固定在一起,完成刺丝滚笼本体的安装,安装方便;
3.由于刺丝滚笼本体卡在第一弧形孔和第二弧形孔之间,大幅度的提升了刺丝滚笼本体的稳定性;
4.弧形板为向下弯曲的弧形设置,使得刺丝滚笼本体在安装时,刺丝滚笼本体的刺针不会对安装造成阻碍。
图中:1刺丝滚笼本体、2弧形板、3矩形块、4矩形板、5第一弧形孔、6第二弧形孔、7螺栓、8圆杆、9环形板、10圆孔、11圆形桩、12矩形杆。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不同附图中以相同标号来标示相同或类似组件;另外请了解文中诸如“第一”、“第二”、“第三”、“上”、“下”、“前”、“后”、“内”、“外”、“端”、“部”、“段”、“宽度”、“厚度”、“区”等等及类似用语仅便于看图者参考图中构造及仅用于帮助描述本实用新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安全防护用刺丝滚笼,包括刺丝滚笼本体1和弧形板2,弧形板2为向下弯曲的弧形设置,弧形板2的左右两侧均一体成型有矩形块3,矩形块3的上方均设有矩形板4,矩形块3的顶部中部均开设有第一弧形孔5,矩形板4的底部中部均开设有第二弧形孔6,刺丝滚笼本体1的底部穿过第一弧形孔5和第二弧形孔6,矩形块3和矩形板4通过螺栓7固定,弧形板2的下端面的中部焊接有圆杆8,圆杆8的底部插入土层里。
具体地,圆杆8的外壁焊接有环形板9,环形板9位于土层的上方,通过环形板9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圆杆8的稳定性。
具体地,环形板9上开设有圆孔10,圆孔10的内部均夯有圆形桩11,通过圆形桩11进一步提升了圆杆8的稳定性。
具体地,环形板9上均至少等角度开设有两个圆孔10,多个圆孔10就有多个圆形桩11,进一步提升了圆杆8的稳定性。
具体地,圆形桩11的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矩形杆12,矩形杆12位于环形板9的上方,通过矩形杆12的作用,防止圆形桩11从圆孔10穿过。
具体地,圆杆8和圆形桩11的底部均为尖头形设置,有利于圆杆8和圆形桩11插入土层里。
工作原理:根据实际的需求设置相邻的圆杆8之间的间距,一般在5至15厘米之间,然后将刺丝滚笼本体1的底部放在弧形板2的顶部的第一弧形孔5的内部,然后将矩形板4卡在弧形板2的上方,然后通过螺栓7将矩形块3和矩形板4固定在一起,完成刺丝滚笼本体1的安装,安装方便;
由于刺丝滚笼本体1卡在第一弧形孔5和第二弧形孔6之间,大幅度的提升了刺丝滚笼本体1的稳定性;
弧形板2为向下弯曲的弧形设置,使得刺丝滚笼本体1在安装时,刺丝滚笼本体1的刺针不会对安装造成阻碍。
因此本方案,由于刺丝滚笼本体1卡在第一弧形孔5和第二弧形孔6之间,大幅度的提升了刺丝滚笼本体1的稳定性,有效的防止刺丝滚笼本体1的脱落,刺丝滚笼本体1的刺针不会对安装造成阻碍,安装方便。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 2. 超硬陶瓷材料制备与表面硬化 3. 规整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
1: 建筑节能 绿色建筑能耗的模拟与检测(EnergyPlus);建筑碳排放和生命周期评价;城市微气候、建筑能耗与太阳能技术的相互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回归方法用于城市建筑能耗分析;不确定性、敏感性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建筑能耗分析(R);贝叶斯方法用于城市和单体建筑能源分析 2: 过
1.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设计 2.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及制造 3.专利布局及规避策略等方面的研究